金蟾本尊即蟾蜍,它在中国民间和传统文化上是一种神奇的存在。
自古以来,蟾蜍承载了古人天马行空的绚丽想象:从原始的生殖崇拜到永生信仰,再到与神话结合成为月亮的象征,随后又融入了道教的神仙体系,以及五行和阴阳观念。因此,蟾蜍身上汇集了生殖、长生、受水、辟兵、吐金等多项奇幻技能。时至今日,许多有关蟾蜍的典故和风俗依然活跃在我们的生活中。
生殖崇拜的图腾
女娲是中国上古神话里的创世女神,不论是从名称上,还是造型上,女娲都与蛙有密切的联系。当代学者易中天在《易中天中华史·祖先》一书中提出,“女娲就是女蛙,是主管生育的蛙女神,也是率领我们迎战死亡的胜利女神。她老人家是蛙,我们的孩子才是娃”。所以,蛙或蟾蜍早已成为先民们最早崇拜的图腾之一。
早在新石器时期,那时的人类生存能力十分有限,疾病、自然灾害、部落冲突对整个族群的繁衍带来了严重威胁,于是原始部族不得不通过高生育来保证族群的延续。在先民们的眼中,生育是一种上天赋予的神圣力量,于是能够产下大量卵的蟾蜍也就成为了生殖崇拜的图腾。
承载永生的信仰
随着农耕文明的发展,人们的关注点从族群的繁衍逐渐转向了个体的长生不老,蟾蜍冬眠的习性被古人看作是能够“死而复生”。于是在蟾蜍身上又被古人寄托了永生的信仰。
东汉张衡在《灵宪》中记载了“嫦娥化蟾”的故事:羿请无死之药于西王母,嫦娥窃之以奔月。将往,枚筮之于有黄。有黄占之曰:“吉。翩翩归妹,独将西行。逢天晦芒,毋恐毋惊,后且大昌。”嫦娥遂托身于月,是为蟾蠩。意思是说:羿的妻子,嫦娥,偷了西王母赐给羿的不死药吃了,就飞向月亮了。她快要动身的时候,找到有黄占卜。有黄给她占卦说:“吉”,你翩翩飞去,独自向西飞行,如果见到天黑暗,不要惊慌恐惧,之后就会好了。
嫦娥于是停在月亮上,从此变成了蟾蜍。汉代《诗推灾度》记载,“月,三日成魄,八日成光,蟾蜍体就,穴鼻始萌。”意思就是说:月亮经过三天形成了魂魄,经过八天具有亮光,蟾蜍完全成形,兔子初步成形。从此以后,月亮也被称为蟾宫。所以,人们认为吃了不死药的嫦娥化为蟾,蟾蜍就有了不死之身,它代表了月亮,也象征永生。
蟾蜍受水的技能
在农业社会,降雨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粮食的收成,于是蟾蜍便承载起了祈雨的使命,西汉焦延寿《焦氏易林·大过·升》记载,“虾蟆群聚,从天请雨。云雷集聚,应时辄与。得其所愿”;时至今日,红水河沿岸的壮族村寨每年都要祭祀蚂拐(蛙神),以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蟾蜍的“受水”技能也使其成为了文房砚滴和建筑排水构件的造型。
“辟兵”镇宅辟邪
东汉壁画和画像石中还有蟾蜍舞蹈和前肢持剑与盾的形象。在道教神话中,蟾蜍身为西王母的侍从,除了捣药的本职工作以外,还以舞者和卫士的形象出现。春秋时期的《文子·上德》载,“蟾蜍辟兵,寿在五月之望”。在唐代吴道子的《送子天王图》上,守护天神的武将的盾牌上也绘有蟾蜍的形象。蟾蜍的不死之身和卫士的身份,寓意蟾蜍具有“辟兵”的技能(即能躲避兵器伤害)。所以蟾蜍又有了镇宅辟邪的功效。
刘海蟾戏金蟾
到了唐代,道教中的蟾蜍成为凡人修道成仙的点化神兽。据《神仙济世良方·下卷》载,全真教北五祖之一的刘海蟾,“仕辽为相,遇吕大仙(即吕洞宾)即解印佯狂,避于秦川……吕大仙授以丹道……道成,遁迹终南太华山,生(即升)于到(即道)坛”,而其中最关键的一步亦是“偶戏金蟾成正果”。
金蟾是三足蟾之说由来已早,清,褚人获《坚瓠五集》卷一“刘海蟾歌”条:“今画蓬头跣足嘻笑之人,手持三足蟾弄之,曰此刘海戏蟾图也。”清,东轩主人《述异记》卷上云:“古谓蟾三足,窟月而居,为仙虫。”故不仅“日中有三足乌”(《论衡·说日》),且月中亦有三足蟾。
土生金谓金蟾吐金
民间根据刘海蟾戏金蟾的故事,构想出了“刘海戏金蟾,步步钓金钱”的传说:吕洞宾的弟子刘海,收了一只三足金蟾,刘海让它吐出金钱接济四方百姓,于是家家户户便将这只生财的三足金蟾供奉起来。
金蟾吐金并不是完全凭空杜撰,而是蕴涵了五行八卦的原理,据清代道士刘一明《西游记百回详注·第九十五回》载,“蟾者,金蟾……土能生金……广寒为纯阴之地,即‘坤’之象,土在‘坤’宫则为真,而能生物”,也就是从五行上来讲,土在坤卦中才能生金,而蟾蜍所代表的月亮是纯阴之地,在八卦中正属坤卦之象,于是金蟾才能吐出金子来。
招财纳福的瑞兽
时至今日,人们常说的金蟾皆是指三足金蟾,它有别于四足的蟾蜍。三足金蟾才是成仙的神兽。它的形象和寓意是历史长河中多种文化元素和民间神化故事交织而成的。人们视它为招财纳福的瑞兽,象征财富、健康长寿,能辟邪镇宅,承载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神明的敬仰。
无论是在玉雕文化中,还是在其他文化艺术品中,三足金蟾的造型都是一个非常受欢迎的主题。